要避免我們的後代子孫「無地可居」的方法就是要「減緩暖化」,甚至於讓地球的氣溫回復到100年前的平均值;具體作法有很多面向,包括節約用電、多搭乘大眾運輸工具、作好資源回收、大量造林、少吃外國食物、少吃牛肉(牛群打嗝排出的氣體也會加速暖化)….等等,這些都是我們平常在課本所學的知識,各位應該都知道,但是你能貫徹、落實的究竟有多少呢?
此外,這些作法到底有沒有實質效益?充其量,只是「減緩暖化」罷了!舉例來說,假設全臺灣的人每日用電量減少一半、用油也減少一半,二氧化碳產量當然也會減少一半;可是我們忽略了一個事實,中國大陸、印度、俄羅斯與巴西等國家,每年脫離貧困並開始過著像我們一樣生活(耗電、耗油)的人數,可是我們臺灣總人口數的好幾倍!也就是說,即使我們努力節能減碳以減少二氧化碳,卻永遠也趕不上世界各地逐漸富裕的人口所增加的二氧化碳量。更何況,臺灣的平均每人二氧化碳產量可是世界上名列前茅的,我們還未曾真正的為節能減碳而努力,我們可是「地球暖化」的一大「功臣」啊!
這幾年來,大家積極做好資源回收固然是好事,但這終究不是根本解決的策略,因為被回收的塑膠瓶只能「降級」製作成更低級的產品(例如不透明臉盆、劣級玩具),製程中還需要再添加更多重金屬,當然也會增加很多二氧化碳的排放量。又以紙類回收為例,回收紙本身就和油墨混合攪碎,過程中必須添加很多漂白劑、粉塵,以讓紙張看起來更乾淨、摸起來更平順,你有想過再生紙原來是這麼毒嗎!更遑論在回收、再製的過程中又要排放多少二氧化碳?有些學校為了提高回收的成效,竟然以「回收量」作為評比的依據,殊不知回收最多塑膠瓶、回收最多乾電池的人,事實上卻是消耗最多資源、排放最多二氧化碳的兇手!由此可知,「資源回收」只是入門的作法,能夠「減少使用」才是進一步的積極作為;但是,如果所有的產品都能夠無限次數循環使用,或者在丟棄後可以自然分解於土壤中(不留毒害),那麼資源的使用就會更有效益,二氧化碳的產量也會降低,這應該才是徹底解決問題的最佳途徑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